12月19日-20日,由上海戲劇學院編劇學研究中心主辦,上海人文松江創作研究院協辦的“中外編劇專業研究生教學比較研究”學術研討會在松江區圖書館召開,主題聚焦中外編劇專業研究生教學,青年編劇的創作與成長路徑。會議由上海戲劇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編劇學研究中心主任陸軍主持,參加會議的有上海戲劇學院中國戲劇高等研究院院長葉長海,上海市教育學會副會長、上海戲劇學院兼職教授蘇忱,上海戲劇學院原科研處處長、編劇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姚扣根,上海戲曲學會常務副會長、上海師范大學二級教授朱恒夫,上海戲劇學院原黨委宣傳部部長、教授張生泉,上海戲劇學院戲文系副主任、編劇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徐煜,以及我校培養的部分編劇學青年學者和在校研究生。
開幕式由葉長海教授致辭。葉長海回顧了編劇學學科的創設歷史,總結了當前的發展現狀,立足編劇學理論的國際比較視野,提出了中國戲劇編劇學理論的學術遠景。
研討會分為兩個分論壇,分論壇一以“中外編劇專業研究生教學方法比較研究”為主題,由陸軍教授和姚扣根教授主持。
蘇忱教授首先從教育學角度分享“編劇的正式學習和非正式學習”理念,從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學習邊界的角度給青年學子以啟發。朱恒夫教授從編劇學的學科意義出發,以敏銳的學術思維提出了“兩個五”,即“優秀劇本必備的五個重要元素”和“當前劇本創作出現的五個突出問題”,為編劇學理論服務創作實踐提出建設性意見。徐煜教授結合編劇教學經驗,對比中美編劇訓練方法的差異,以元素訓練為例,對當前編劇學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深入思考和具體分析,并提出進一步建設策略。姚扣根教授以“編劇的敘事策略”為題,梳理了編劇學理論的發展歷程,針對社會需要對專業建設提出了發展目標:中國編劇應當學會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中國故事走出去,以深厚的理論深度勾勒專業發展藍圖。陸軍教授分享了他總結歸納的中外編劇教學的七種方法,并著重介紹了他創立的“百·千·萬字劇”編劇工作坊。2020年編劇學理論博士畢業,現就職于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的林琳副教授簡述了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編劇專業教學情況,分享了參與我院編劇學國際化辦學的心得,為豐富和加強編劇學研究生教學提供了寶貴經驗。
分論壇二“青年教師教學心得與青年編劇創作感悟分享”由戲文系副教授李世濤和青年教師吳韓嫻主持,共有11位編劇專業研究生作報告。2019年編劇學理論碩士畢業,現就職于內蒙古藝術學院戲文系的青年教師顧瀟揚分享了編劇專業學習給自己從學生向教師進行身份轉換帶來的啟發。2017級編劇學理論碩士陳夏露、編劇MFA方智鈞、2019年編劇學理論碩士畢業、現就職于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的何雨婷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分享了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交流訪學經歷。2018級編劇學在讀博士丁燁,作為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廣編專業講師,結合全媒體時代下的《編劇元素》課程教學,強調了青年教師的守正與創新。2014年戲劇戲曲學碩士畢業的莫霞和2015年戲劇影視劇編劇MFA畢業的安樹,結合自身創作經歷,分享了在上海越劇院的職業編劇創作歷程。2018級編劇學在讀博士生劉才華,結合自身在中國戲曲學院七年的學習經歷,做了題為“中國戲曲學院的編劇培養和傳統編劇技法的應用”的主題發言。2014年MFA畢業,現為中央戲劇學院導演學在讀博士生的黃岳,從編劇學和導演學的雙向互動出發,強調了編劇學培養中學科互補的優勢和必要性,為編劇學教學提供新思維。2014年MFA畢業,現就職于河南省文化館的王濮,從編劇教學與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聯通的角度,提出了泛藝術時代將編劇教學與群眾藝術教育相結合的路徑設想。青年論壇中,年齡最大的發言學者是2011年MFA畢業,現任上海工藝美院WPP視覺藝術學院副院長的毛德良副教授,毛德良回顧了從復旦中文系畢業后師從陸軍教授的求學經歷,認為編劇專業的學習是他教學、管理和課程建設工作取之不盡的創新源泉。
此外,編劇專業師生還在人文松江創作研究院的支持下,參觀了廣富林文化遺址,探尋上海歷史文化之根,觀摩民俗文化展示區,走訪依古建而生的朵云書院,在古典與現代交匯的人文空間中開展學術研討,規劃學科發展布局。
上海戲劇學院編劇學創啟至今,經多年積累,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近5年光國家級項目與獎勵就有11項。此次“中外編劇專業研究生教學比較研究”學術研討會正是在前期扎實的學術準備的基礎上召開的,是我院學科建設實力及人才培養能力的一次集中亮相,展示出深度的理論思考、多樣的學人風采和前瞻性的學術展望。立時代潮頭,為時代發聲。上海戲劇學院編劇學研究中心將就研討會所提出的新問題進行思考與總結,為后續即將開展的系列學術活動探路,為學科發展凝聚力量。(文:鄭欣 圖:小月 編輯:榕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