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原創話劇《護士日記》劇照 俞月娥 攝
6月13日晚,張文宏教授戴著口罩,十分低調地走進關閉了145天的上海戲劇學院實驗劇院。這位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是作為一名普通觀眾來看戲的。而重啟的上海戲劇學院實驗劇院迎來的首部公演劇目,正是國內創作的首部抗疫題材大型原創話劇《護士日記》 。這部大戲,也是上海戲劇學院首部以線上方式建組排練的舞臺劇,而今成為該院歷史上第一部從線上走到線下的劇目。
當舞臺暗場,一條帶有透視效果的“時空隧道”展開,無數與抗疫相關的標語、海報仿佛從后臺快速飛出,給全場觀眾帶來視覺沖擊,如真似幻的劇情也由此撲面而來。 “你媽媽3天前確診了新冠肺炎,現正在醫院隔離治療……”當來自某疾控中心的林醫生趕到派出所,接回被“暫扣”的董麗麗,女兒終于知道當護士長的媽媽為什么沒能來……劇中,董麗麗是醫學院護理專業三年級學生,因不滿母親董芳離異后總對自己缺乏關心,在離家出走后,又召集同學舉辦生日家庭聚會,結果被鄰居舉報妨礙疫情防控,接受了民警訓話。當再次獨自回到空空的家,她在消毒時發現了一本母親的日記。為了尋找母親患病的感染源,董麗麗開始從中找尋并一一排查線索……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包括涉世未深的董麗麗在內的每個人以不同方式經歷了成長,因此《護士日記》便圍繞“成長”的主題,展現了抗疫大考下的眾生百態,致敬白衣天使、致敬抗疫精神。
隨著劇情一幕一幕深入,從高價販賣口罩的“寄居蟹”代購,到因家人住院難而對醫務人員大打出手的患者家屬,董麗麗發現了母親和自己預想中完全不同的經歷,了解到嚴酷疫情下的社會眾生相,也對母親的情操和品行有了新的感知。最終,這位女主人公驚訝地發現,傳染源也許正是那位隱瞞了自己行程來參與生日派對的同學。在母親生死未卜時刻,董麗麗回憶起與母親在一起的點點滴滴,為自己的任性愧疚不已。劇尾,母親因病情惡化去世,女兒悲痛之余接過母親的白衣,悲喜交加地“女從母業” ,成為一名一線醫務人員。
上海戲劇學院黨委書記謝巍表示, 《護士日記》是上海戲劇學院重大創作演出項目與合作類創作演出項目制作管理辦法頒布以來的第一部立項作品,“這是一部重頭戲,也是一部示范戲。 ”事實上,創作現實主義的精品力作也是上海戲劇學院今后重大題材創作的重要方向之一。
這部時長兩小時左右的《護士日記》 ,云集上海戲劇學院的一批精銳創作力量。作為編劇之一,上海戲劇學院教授陸軍曾有36部大型劇作被搬上舞臺,他對該劇劇本前后修改不下6遍,力求精益求精。上海戲劇學院舞美系主任伊天夫擔綱該劇導演、舞美與燈光設計,其此前參與創作的作品曾多次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文華獎等。服裝與化妝造型設計由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化妝造型總設計師徐家華擔任。演員陣容則由劉婉玲、王蘇、何雁、王學明、李傳纓、薛光磊、萬黎明、夏帥、謝克扎提等上海戲劇學院的實力派班底組成,青年演員沈陶然、上海電視臺節目主持人厲冰也聯袂上陣演出。
《護士日記》由上海戲劇學院與上海市松江區委宣傳部出品,上海戲劇學院演藝中心、松江區文旅局聯合制作,得到中國劇協、浙江省作協、人文松江創作研究院等多方支持。該劇創排始于“云”上。早在3月9日,國內疫情并未完全平穩之際, 《護士日記》建組會就在線上舉行。3個月里, 《護士日記》劇組也沒有被動地等待劇場重啟,而是同步將其制作為同名廣播劇,在5月12日國際護士節當天上傳相關平臺供聽眾收聽。
來之不易的《護士日記》首演時,制作方邀請張文宏等一批特別觀眾前來觀劇。他們中,有上海的醫務工作者、醫學科研工作者,有社區一線志愿者,甚至還有在疫情期間開動防護口罩生產線為抗疫出力的行業企業代表。觀劇后,張文宏說: “獲益良多,非常好!向演員們致敬! ”陸軍則表示, “任何一個偉大的民族,在與人類文明進程相伴相生的天災人禍做殊死較量時,都要有全社會的科學、良知、秩序、擔當與奉獻的合力,來共克時艱、決戰決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