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士日記》劇照 上海戲劇學院供圖
人民網上海6月14日電(軒召強) 13日晚,隨著舞臺大幕徐徐拉開,“休眠”了145天的上戲實驗劇院重又開啟,一批特殊的觀眾也受邀專程趕來,觀摩劇院重啟后公演的首部大戲——抗疫題材原創話劇《護士日記》。這些觀眾中,就包括了上海新冠肺炎專家治療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以及曾經奮戰在抗疫一線的多位醫護工作者、醫學科研工作者以及社區一線志愿者,還有在疫情期間積極開動防護口罩生產線為防疫出力的廠家代表等。
《護士日記》作為全國首部創作的抗疫題材大型話劇,由上海戲劇學院與中共松江區委宣傳部聯合出品,上海戲劇學院演藝中心、松江區文化和旅游局聯合制作,期間得到了中國劇協、浙江作協、人文松江創作研究院等多方的大力支持。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使每個人都以不同的方式經歷了成長,因此《護士日記》便圍繞“成長”的主題,生動展現抗疫大考下的眾生百態,致敬白衣天使,致敬偉大的抗疫精神,致敬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同時為即將到來的“七一”獻禮。
大型原創話劇《護士日記》,是上海戲劇學院歷史上第一部從線上走到線下的劇目。該劇的建組及排練始于“云”上。早在今年3月9日,國內疫情防控形勢尚未完全平穩之際,《護士日記》建組會就在線上舉行。
從線上到線下的三個月里,《護士日記》劇組并沒有被動地等待劇場重啟,而是根據廣大人民群眾這段時間對于文藝作品的強烈需求,將其制作為同名廣播劇,并在5月12日國際護士節當天上傳到喜馬拉雅平臺供大家收聽,既為日后的舞臺演出進行了預熱,也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表達了文藝工作者對白衣天使的崇高敬意和感恩之情。作為上戲首部以線上方式建組排練的舞臺劇,《護士日記》也為今后的戲劇排演提供了新的經驗,將推動上戲進一步探討網絡環境下表演藝術的發展趨勢,將疫情造成的被動之舉變為今后的主動作為。
《護士日記》云集了上戲一批精銳的創作力量。編劇之一的陸軍教授曾有36部大型劇作被搬上舞臺。該劇劇本前后修改不下6遍,力求精益求精;舞美系主任伊天夫教授擔綱該劇導演、舞美與燈光設計,其參與創作的作品曾多次榮獲“五個一工程”獎、文華獎等。服裝與化妝造型設計由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化妝造型總設計師徐家華教授擔任。演員陣容則由劉婉玲、王蘇、何雁、王學明、李傳纓、薛光磊、萬黎明、夏帥、謝克扎提等“上戲實力派班底”組成,青年演員沈陶然、上海電視臺節目主持人厲冰也將聯袂上陣。
《護士日記》是上戲自去年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推出四部紅色題材作品(大型原創話劇《軍歌》、交響樂舞蹈詩《黃河》、京劇《穆桂英掛帥》、大型朗誦劇《黃炎培》)之后,主抓的又一部重大題材作品。
上海戲劇學院黨委書記謝巍指出,《護士日記》是上海戲劇學院重大創作演出項目與合作類創作演出項目制作管理辦法頒布以來的第一部立項作品。這是一部重頭戲,關注民族、國家命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奉獻精神人間大愛;這是一部示范戲,充分體現了上戲重大題材創作的立項宗旨,體現了劇目創作的“三為”原則,即為上戲廣大師生教育教學服務,為學校人才培養服務,為國家戰略和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設服務。
據介紹,上海戲劇學院在把握當代現實生活題材方面歷來有一定的敏銳性,而創作現實主義的精品力作是上戲今后重大題材創作的重要方向之一。在“四史”學習教育中,上戲也將著力研討如何推進現實主義重大題材創作,爭取在慶祝建黨百年之際推出更多精品力作。